大众网记者 曲顺 通讯员 李代玉 青岛报道至尊配资
初秋的青岛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一场简朴而庄重的欢送会正在进行,这是学校连续第四年选派教师前往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职业学校支教,从 2022年至今,殷东、刘雪源、宋宇鸣三位教师跨越 2000 多公里山海,在平均海拔 3200 米的海北州职业学校,用坚守与匠心续写鲁青教育协作的温情篇章。
欢送会上,即将奔赴青海的烹饪学院教师丁连翠的发言道出了所有援青教师的心声。“这份选派不仅是对我个人的认可,更是让我带着‘自立自强 唯实唯新’的青酒管精神,把鲁菜技艺与教育温度带到高原。” 学校党委书记刁洪斌来到送别现场,叮嘱老师:“教育援青是促进教育公平、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希望援青教师尽快适应高原生活、高效衔接教学工作,以精准教学为抓手,充分发挥专业优势,积极搭建两地教育交流的桥梁纽带。学校也将全力做好服务保障、深化跨区域资源共享,为海北州职业教育发展助力。”
临行前,刁洪斌书记的话语让丁老师倍感振奋:“请丁老师放心,受援地的需求,就是我们全校共同的责任。”
高原砺初心:在“缺氧”处点燃教育火种至尊配资
“刚到西海镇的第一个星期,每天只能睡几十分钟,胸闷气短时就靠吸氧缓解。”刘雪源在援青汇报中写下的这段经历,是援青教师共同的“高原初体验”。宋宇鸣初到西宁,海拔骤升至2200米,刚下飞机便出现严重高反;殷东在海北的一年里,保持着每周 15 课时的教学强度,课后还为当地教师开展课程思政培训;丁连翠出发前,已提前研究海北的高原气候与牛羊肉、青稞等特色食材,为后续教学与研发做足准备。
面对及藏族学生汉字基础薄弱、上课纪律涣散的学情难题,三位教师始终践行“精准教学”的理念。宋宇鸣重新设计课程节奏,每讲5分钟穿插实操演示,确保知识点落地;刘雪源利用课余时间家访8次,给家庭困难的藏族学生送去牛奶和学习用品,结成“一对一”帮扶小组;殷东则将当地“两弹一星”精神融入烹饪课堂,让学生在学习食材造型时,感悟家国情怀。
匠心育新人:在“课堂”外搭建成长阶梯
“援青不是‘教完就走’,而是要留下能复制、能传承的教学成果。” 这是学校援青教师们的共识,也是对“发挥专业优势”的生动实践。在海北州职业学校,看得见的“成果沉淀”处处可见:殷东结合淄博烧烤热潮,为学校开设首门《烧烤制作工艺》课程,还带领当地教师撰写州级烹饪思政课题;刘雪源开发的《牡丹花的拼摆》被纳入海北州学科资源库,指导学生在 2023 年青海省中职烹饪技能大赛中斩获三等奖,打破学校该赛项近五年“零获奖”的困境;宋宇鸣牵头完成旅游管理、饭店服务、中餐烹饪三个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至尊配资,建设的《酒水知识》优质课至今仍是示范课程。
这份“匠心”还延伸到技能大赛与民族团结活动中。2023年寒假,刘雪源主动留在海北,陪学生进行20余天赛前集训,从刀工角度、火候把控到菜品创新,逐一打磨细节;同年9月,海北州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复检,刘雪源带领学生用各民族特色食材创作烹饪展台《民族一家亲,共筑中国梦》,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美食中传递;殷东在海北州职业教育活动周上,指导学生打造“黄河缘、山海情”技能模块展览,让鲁菜技艺与高原文化碰撞出精彩火花。宋宇鸣在工作之余开展红色研学,依托西海镇中国原子城和221厂的红色旅游资源,围绕“做惊天动地事 当隐姓埋名人”“中华民族挺起脊梁的地方”两大主题,开展特色党课活动。这些实践,不仅提升了学生技能,更让职业教育成为助力当地产业发展的纽带。
同心续新篇:在“山海”间筑牢协作桥梁
“跨批次接力”,是援青教师践行“桥梁纽带”作用的真实写照。他们虽分属不同年份,却始终保持紧密交流。殷东搭建的“鲁青烹饪教师交流群”,至今仍在分享教学案例;刘雪源、宋宇鸣整理的工作报告,成为丁连翠临行前的重点学习资料;烹饪学院建立的“援青教师后方支持机制”,也第一时间响应课程资源调配、赛事指导等需求,落实学校“全力保障援青工作”的承诺。
如今,肩负学校期望、怀揣同事嘱托,丁连翠携满硬盘教学资料奔赴海北。这段跨越山海的教育帮扶,并非单向“付出”,而是鲁青两地教育振兴路上的“双向奔赴”。
从黄海之滨到高原之上,学校教师用时光诠释师者担当,把个人理想融入国家教育事业,把专业所长转化为帮扶实效,把地域情谊织进民族团结的画卷,致力于打造鲁青教育帮扶的青酒管样板。这份跨越山海的教育情,将继续照亮藏族学子的未来,为东西部教育协作写下更坚实的篇章。
美林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